63式60毫米迫击炮(英文:60mm Mortar Type 63)是中国6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60年代起装备部队,用以取代早期旧式60毫米迫击炮。装备步兵连迫炮班,每连炮3门,是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标准轻迫击炮,已逐步退役被83式60毫米迫击炮取代。本炮曾出口非洲和作为军援提供给阿尔巴尼亚、越南。现已停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63式60毫米迫击炮
英文名称:60mm Mortar Type 63
次型/级:63-1式60毫米迫击炮
研制时间:1960年
服役时间:1964年3月
定型时间:1964年3月
国家:中国
口径:60.75毫米
初速:140134米/秒
最大射程:1490/1470米
发射速度:30~35发/分
炮身长:610毫米(短)
炮全重:12.5公斤
最小射程:200米
方向射界:8.5度
高低射界:45~ 80度
牵引工具:肩负、携带
榴弹全重:1.326公斤
杀伤面积:半径15米
弹药基数:60发
弹药参数:63式杀伤榴弹
人民军队小口径迫击炮的起步发展与国民党军队一样,也是从仿制日式掷弹筒开始的,随着人民军工技术的进步,开始仿/自制各种小口径迫击炮,使其逐渐成为我军步兵分队重要的伴随火炮。解放战争中,各种自制/缴获的60毫米迫击炮伴随着解放军步兵席卷全国,一直饮马海南岛。抗美援朝战场上,该炮是运动战阶段我军步兵最重要的伴随火炮,有时甚至是唯 一的伴随火炮。
不过,在1955年的全军制式化期间,60毫米迫击炮没有被列入装备范围,大量库存的60毫米迫击炮被销毁或转到民兵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当时解放军的制式化是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军看来,小口径迫击炮是没有前途的,当然这与苏联在二战中始终缺乏一型足够优秀的小口径迫击炮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小口径迫击炮不符合苏军当时的战术。苏军认为,60毫米迫击炮在进攻中不是合格的连排级支援火器,其最大射程只有800米,火力范围不足以覆盖连排级单位的进攻纵深,其炮弹重量也只有0.85公斤,对普通野战工事基本没有什么毁伤能力。从当时苏军步兵的携行能力及机械/摩托化程度来说,在步兵连内装备82毫米迫击炮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然而,适合苏军的装备体制却未必适合我军,对我军南方部队来说,步兵连/排缺乏适合丛林作战的曲射支援火器,而营属迫击炮连装备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因战斗质量和炮弹重量的双重限制,很难在丛林和山地跟上步兵。针对这一问题,解放军首先研制轻量化的82毫米迫击炮,其最终成果便是67式82毫米迫击炮,其次是研制新一代60毫米迫击炮。1960年307厂科研所等单位开始研制60毫米迫击炮,科研人员下连当兵,体验炮兵的艰辛,在参考了美制M2式和民31式两种60毫米迫击炮后,1962年2月第一门样炮试制成功。1964年3月,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量产后装备部队。63式60毫米迫击炮继承了民31式短身管的特点,射程略近,但全炮重量轻,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63式60毫米迫击炮中国63式60毫米迫击炮是中国制造,6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60年代起装备部队,用以取代早期旧式60毫米迫击炮。结构特点研制历程使用情况结构特点63式60毫米迫击炮全炮由身管、座板、炮架、瞄准镜和附件4大部分组成。炮身由身管、炮尾、撞针、炮箍环及提把组成。方向机用以带动炮箍托架和炮身左右移动,由螺筒、方向螺杆、方向螺母、转轮等组成。螺筒右端套有衬筒,装于托架耳孔内,并以外螺纹、锥形销与转轮连接。高低机用以连接方向机螺母并带动炮身起落,由高低机体、齿轮箱、大小锥形齿轮、转把、螺杆和螺筒等组成。座板用以承受发射时迫击炮的后坐力,由主板、驻臼、座板筋和炮尾锁等组。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大量缴获和接收31式60mm迫击炮并装备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在此炮基础上研制出新式60mm迫击炮,即1963年式60mm迫击炮(简称63式60mm迫击炮)。该炮于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生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
63式迫击炮炮身长618mm,身管长550mm,全炮质量(不含瞄准镜)12.5kg,光学瞄准镜质量0.3kg,炮身质量4.5kg,炮架质量4.6kg,座板质量3.4kg,最大射程1429m,最小射程70m,最大射速30—35发/分,高低射界40°—80°;方向射界左右各4.2°最大炮口初速140m/s,最小炮口初速70m/s,携行方式为一人背负,炮班人数5人。